山东的乡村节俗, 你知道多少

正月初一 春节,俗称“年节”、“过大年”。天未明即起,煮水饺,燃放鞭炮。庭院置香案祭天地鬼神,有的还祭祀门神、井神、湾神等,以祈求一年平安。之后,一家人围坐灶房吃水饺。吃着有硬币、糖、枣的水饺为一年有好福气。说话严禁讳语。人人穿新衣,以示迎新辞旧。天亮,开始拜年。先从同族姓开始,尔后在村内串拜。晚辈向长辈拜年,长辈要给小儿“压岁钱”。拜年行叩头礼,说些吉祥话。下午 燃放鞭炮,送祖先。
正月初二日 走亲戚拜望老人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,俗称“走丈人家”,新婚夫妇尤不可免。未婚男女可代父母去看望外祖父母。
正月初三日 “送百神”,又称“圆年”。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,邻里之间有相互请“年酒”习俗。
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。有挂灯、“扮玩”等传统文化习俗。灯具所绘多以神话故事为体裁,并制作灯谜悬挂闹市,供人赏玩。扮玩的形式有龙灯、狮子、旱船、芯子、高跷、竹马、虎斗牛、小型剧目等。村与村之间还互相送演,叫“送玩艺”,以加强联系,增进友谊。
正月十六日晚上,例有焰火晚会。
正月二十五日 为“填仓日”。撒草木灰于庭院,作圆形,象征粮囤,三圈、两圈不等。一边作梯形,中间置五谷杂粮少许,以象征年景丰收。
二月初二日 俗谓“龙抬头”,又谓“青龙节”。家家“炒蝎豆”,有“吃了炒蝎豆,一年不被蝎子螫”之说。家有属龙者改他日举行。蝎豆一般以黄豆炒制,有的加上糖水或盐水浸渍而后炒。有的把面片切成菱状,晾干炒熟称糖棋子。近年又加上瓜子、爆玉米花等。农村亦有“打灰囤”之习。
清明节 前一日为寒食节,是农村扫墓祭祖的日子。培坟土,压坟头纸,祭悼祖先。门前插柳条,给孩童吃红色染皮鸡蛋。农村游戏活动有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踏青等。 五月五日 端午节。农村家家户户门插艾枝,吃粽子,饮雄黄酒。小儿手足系五色线,称“长命缕”。少女以各色绸料缝香荷包,内装五种香料。式样多种,制作精巧。俗谓佩带香囊,可避虫蝎。
六月初一日 俗称“过半年”。时值刚收新麦,用新麦磨面做馒头,包饺子或其他食品祭奠祖先。
七月七日 为“乞巧”日。此日夜晚女孩子常结伴三五人于瓜棚架下,凝神谛听牛郎织女私语。女孩把自己的针线活儿摆出来,在夜色朦胧中穿过绣花针,先胜者谓被织女赏中,手会变得更巧。
七月十五日 “中元节”。又称“鬼节”。家家户户备鲜果、食品祭祀祖先。
八月十五日 仲秋节。合家赏月饮酒,吃月饼,俗称“圆月”。邻居相互请吃酒,探亲拜友多以月饼为馈赠。
九月九日 重阳节。吃花糕现改为“老人节”
十月初一 俗谓“寒衣节”。家家上坟祭祀祖先,焚烧纸衣。此日又称“鬼节”。
十二月初八日 “腊八日”。以黍谷米、红枣做“腊八粥”。旧日“腊八”,有施粥济困之习俗,意在修福积德。腊八正值隆冬,俗谓“腊八腊八,冻死叫化”。旧时财主为表示“仁慈”,过腊八节才辞退长工。临走时,赠送几个腊八糕。现在人们多在此日作“腊八醋”,以备春节食用。
十二月二十三日 “小年”,又称“辞灶日”。俗谓此日灶王升天,将本家一年功过回禀玉帝,故供以麦饴糖瓜,以粘塞灶王之口,使勿多言。女主人将灶王象并纸钱一齐焚烧。到除夕灶王下界,又换贴一张新灶王象。两边贴对联: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
十二月三十日 又叫“大年三十”。家家打扫卫生,贴春联、窗花、乐门钱等。中午祭请祖先。中堂设置祖先轴、置香案、供品。夜晚,全家团圆,包水饺,以备辞岁。水饺中有的放上硬币、糖、枣等。全家团聚守岁,置酒宴饮。小孩燃放爆竹、烟花,至深夜不散。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,丰富多彩。老老少少围看电视节目,为春节增添了更加欢乐的气氛。
提示: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,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!如图片、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,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!
